记得一位英国作家曾经说过:伟大的艺术,从来就是最富于装饰价值的。
这种价值,不仅是外表的华丽,更是内在的涵养。

瓷器,是一幅记录着各个朝代历史,社会文化的立体画。
她的原料是毫不起眼,又取之不竭的泥土,她经过种种工艺以及真火的锻造,历经劫难之后重获新生,入土亦千年不朽。

也许你只知道中国的英文小写(china)是瓷器的意思,但其实,日本JAPAN的英文小写也代表着“日本瓷器”,她充满魅力,渊源而流长。
日本瓷器的发展
日本最早开始制瓷是在1616年,与朝鲜,越南等国家相比,晚了几百年。而当时的中国,烧制白瓷和青白瓷的技术已经成熟。
而当时的“差等生”日本,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就风靡欧美,拉开了与中国瓷器国际竞争的序幕。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,除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外,也少不了朝鲜和中国在背后的推动作用。
早在战国时期,由于连年的战乱和灾荒,一些以制陶为生的中国移民流亡到日本,定居之后承担起了传授中国制陶技术的角色。隋唐时期,出于对唐朝繁荣的向往,大批遣唐使和外交使团也兼顾朝贡贸易,他们将陶瓷制品带回日本,亦有不少人被派遣到中国学习制陶技术。

在“唐三彩”的技术传到日本后,当时的奈良宫廷使用了与唐三彩同样的制法烧制了在造型,花纹和釉色等各方面都神似唐三彩的“奈良三彩”。虽然比不上唐三彩制作精良的工艺水平,但也打破了日本传统陶瓷色泽灰暗的历史。

而到了明朝时期,伊藤五良太甫跟随遣明使来到了江西景德镇,回国后在肥前开窑生产青花瓷器。这些瓷器的图案多采用中国传统图样,非常符合日本人的审美趣味。

日本传统工艺美术虽然受中国影响很深,但是日本瓷器时代的真正到来,则是归因于丰臣秀吉发动的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。
在“文禄庆长”战争之前,日本没有瓷土。在战争期间,日本不仅掳回了朝鲜陶工80多人,这些陶工在有田泉山发现了瓷土。于是这些被作为“战利品”的朝鲜族人在有田筑窑安家,并广收学徒,延续自己烧制瓷器的技能。

而其中,以李参平为代表的朝鲜陶工,就来到了今天的有田一带。
“日本版”景德镇?
佐贺县的有田町,被誉为日本的“景德镇”。(日本的瓷器落款处如有“有田烧”的字样,说明该瓷器是在有田这块地方烧制的)

有田烧,有着纯白的瓷底,配以彩釉和华丽的镶金,被欧洲的皇室贵族们称为“白色宝石”。最初,和中国瓷器相比,日本有田烧只能称得上是“小家碧玉”般的存在。

而有田烧这匹奔跑的千里马,也终究遇到了她的“伯乐”,也就是荷兰人。
在中国明清朝代更替的战乱之前,荷兰东印度公司都是从中国进口瓷器。但在1644年明朝灭亡之后,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得瓷器出口大量减少。到了1657年,中荷之间的瓷器贸易便暂时中断了。

出于对瓷器的迫切需求,荷兰转向了日本。而此时的日本已经通过引进中国制瓷技术完成了技术革新,亦有了大规模承接订单的能力。在荷兰方面的要求下,日本“以中国瓷器为原型”大量仿制,迅速填补了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,进入大规模外销阶段。
在明治时代后期,在与法国,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广泛交流下,日本的艺术家们也将视野放到瓷器的个性和创意上。他们将瓷器看做是与绘画,雕刻等近代美术的“作品”,而不是意见冷冰冰的在橱窗中待价而沽的商品。

在空前的陶瓷热的背景下,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民族艺术融入世界潮流。这些瓷器们,融合了民族的智慧和自身的优点,在现代美术中亦拥有着一席之地。
今天的日本,烧瓷已经成为了除茶道,花道之外,备受年轻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。自己亲手设计,制作家里的瓷器,不是很有新意吗?


